2018年廣東事業(yè)單位公基常識: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運用
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,市場在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中起著決定性作用,隨著國家更加注重市場的自我調節(jié),是不是意味著市場放任自我發(fā)展?當然不是,國家依舊需要運用一定的手段對我國經(jīng)濟進行一定的調節(jié)。那么,今天主要是介紹經(jīng)濟中關于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的運用。
首先,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之間的一個區(qū)別點在于兩者的主體不同。財政政策的主體是國家運用一些手段進行調控,貨幣政策的主體是中國人民銀行運用一些手段進行調控,但是兩則皆有一個共同點則是讓經(jīng)濟達到社會總供給和社會總需求的平衡。具體運用如下:
那我們分析一下,在面對這種題目的時候,首先是要區(qū)別題目中到底是問財政政策還是貨幣政策,然后再看具體的手段。
第一,財政政策的運用,針對通貨膨脹,首先在市場上表現(xiàn)出的是貨幣流通過多。因此,需要通過財政政策來達到貨幣流通的平衡。財政政策主要分為收入和支出兩個部分,收入中主要通過稅收和國債進行調控。因此,做這種題目的時候,一定抓住“一根主線”,那就是讓貨幣流通減少,面對通貨膨脹應該采取增加稅收來減少貨幣流通。但是,針對稅收在題目中尤其注意它的不同表述方法,看清楚是起征稅點還是稅率。因此,增稅應該降低起征稅點或者提高稅率;同時,還可以運用國債來進行調控,在這點中很多人都會理解錯,到底是發(fā)行國債還是不發(fā)行好。在這點中一定要理解國債發(fā)行的目的是為了什么,發(fā)行國債的目的是彌補財政赤字,所謂“財政赤字”是指政府的支出大于收入,因此,此時應該少發(fā)或者不發(fā)行國債。如果發(fā)行國債,也就意味著國家通過國債收集的錢又拿出去相應的政府支出,比如投資建設,那么,這樣的做法并沒有達到減少貨幣流通的目的。因此,需要少發(fā)或者不發(fā)國債。
第二,貨幣政策的運用,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目的都是一樣,達到貨幣的供需平衡,那么,此時法定存款準備金率要提高,是因為提高了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意味著商業(yè)銀行放在中國人民銀行的錢更多,那么,流向市場的貨幣將減少。再貼現(xiàn)率也要提高,因為,再貼現(xiàn)率提高將會起到抑制貼現(xiàn),那么,在市場的貨幣流通也將減少。而利率一樣也要相應的提高,提高利率將會有更多的儲戶存錢,一樣也能達到減少貨幣的流通。公開市場業(yè)務此時應該是賣出債券,因為,賣出也就意味著更多的人會選擇買,更多的人把貨幣流向了中國人民銀行,但是,此時的中國人民銀行并沒有拿這部分錢流向市場,其目的就是為了調節(jié)貨幣供應量。因此,需要選擇賣出。那么,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采取的手段剛好與之相反。我們來看看一個具體題目該如何運用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。
下列最有可能是政府打出的一套組合拳的是( )
A.擴展性政策 降低起征稅點 提高利率
B.緊縮性政策 降低稅率 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
C.積極財政政策 不發(fā)國債 提高再貼現(xiàn)率
D.積極財政政策 發(fā)行國債 降低利率
【答案】D。解析:所謂“一套組合拳”是指采取的政策對于調節(jié)經(jīng)濟的方向是一直的。那么,A選項中擴展性政策是指增加市場貨幣量,降低起征稅點是多收稅,減少貨幣流通,故A選項錯誤;B選項緊縮性政策是指減少貨幣流通,降低稅率是指少收稅,那么,市場貨幣流通量將增加,故B選項錯誤;C選項中積極財政政策,在我國現(xiàn)有經(jīng)濟狀況下,是增加貨幣流通量,不發(fā)行國債是屬于緊縮性政策,故C選項錯誤;D選項中積極財政政策是增加貨幣量,發(fā)行國債也可以達到增加貨幣量,降低利率,那么存款的人較少,相對來說,市場上的貨幣量增加。故本題答案選D。
(編輯:姜芃)